跳到內容

跳到目錄

嬰兒需要些什麼

嬰兒需要些什麼

嬰兒需要些什麼

從出生的那一刻起,新生兒就需要溫柔的呵護,包括肌膚相親、輕柔的撫摸。有些醫生認為,嬰兒出生後的12小時是關鍵時間。他們說,產婦分娩後,母親和嬰兒最需要、最想做的「並不是睡覺和進食,而是媽媽緊摟嬰兒,輕柔地撫摸他,彼此對視,互相聆聽」。 *

由於天性使然,父母見到嬰兒就會伸出雙手摟住他,溫柔地撫摸他。嬰兒則會自然而然地回應父母的關注,在他們身邊感覺安心。這種緊密的親子關係有很大力量,促使父母作出種種犧牲照顧嬰兒,並且樂此不疲。

另一方面,如果沒有父母關愛,嬰兒可能會逐漸衰弱而死去。因此,有些醫生認為,嬰兒出生後應該立即與母親接觸,這是很重要的。他們建議,分娩後至少要有30到60分鐘母嬰接觸的時間。

儘管有些人強調親子關係很重要,但在一些醫院,分娩後讓母嬰接觸是很困難甚至完全無法做到的。醫院通常讓新生兒跟母親分開,以免嬰兒受到感染。但證據顯示,讓新生兒留在母親身邊,反而能降低受致命感染的機會。所以,現在越來越多醫院容許分娩後母嬰有較長接觸時間。

對親子關係的憂慮

有些母親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嬰兒時,並沒有立即泛起疼愛之心。她們不禁懷疑:「我會不會難以建立親子關係?」誠然,不是所有母親第一眼看見孩子時,就會愛上孩子。但是,這也無需憂慮。

即使母愛沒有立即產生,日後也能充分培養出來的。一位有經驗的母親說:「出生的一刻不會決定日後你跟孩子的關係是好還是壞。」雖然如此,如果你快要有孩子,對親子關係有些憂慮,明智的做法是預先跟產科醫生談談,表明自己希望何時跟新生兒接觸,以及接觸多長時間。

「跟我說說話吧!」

看來在嬰兒成長過程中,某些時期對一些特定刺激特別敏感。這些時期很快就結束。例如,孩子年幼時,掌握一門甚至多門語言都輕而易舉,但是看來大約五歲以後,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期就過去了。

孩子12至14歲時,學習語言就變得相當困難了。兒科神經學家彼得·胡藤洛赫爾說,到那時,「大腦語言中樞的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密度都減少了」。顯然,幼年時期的最初幾年對培養語言能力至關重要!

說話能力對於其他認知能力的培養至為重要。學會說話頗不容易,嬰兒是怎樣做到的呢?主要是通過跟父母的言語交流。嬰兒對來自別人的刺激特別敏感。麻省理工學院的巴雷·阿倫斯說:「嬰兒……模仿母親的聲音。」饒有趣味的是,嬰兒並不模仿所有聲音。阿倫斯指出,嬰兒模仿母親說話時,「不會同時模仿搖籃發出的吱呀聲,儘管這種聲音伴隨母親的說話聲」。

各種文化背景的父母在跟嬰兒說話時,都使用一種富有節奏的方式,這種方式是父母特有的。當父母以這種充滿愛意的方式對嬰兒說話時,嬰兒的心跳會加快。專家認為,這種說話方式有助於孩子更快理解詞語和所描述事物之間的聯繫。嬰兒雖然還不會說話,卻彷彿不斷催促父母:「跟我說說話吧!」

「看看我吧!」

人們已證實,嬰兒大約在出生後的一年內,對照顧他的人(一般是母親)產生親密的感情。跟缺乏父母關愛的嬰兒相比,享有密切親子關係的嬰兒更易與別人交流。專家認為,母嬰之間的親密關係必須在孩子三歲之前建立起來。

在這段建立親子關係的關鍵時期,嬰兒的頭腦對外界影響非常敏感。如果孩子在這段時期受到冷落又會怎樣呢?瑪爾塔·埃里克森曾經在20年的時間內觀察267個母親和她們的孩子,她說:「孩子受到冷落,就會慢慢失去活力,最後既不想跟人交流,也沒興趣探究世界。」

得克薩斯兒童醫院的布魯斯·佩里博士認為孩子受到冷落、無人關愛的後果十分嚴重,說:「如果你讓我在兩件事之間選擇:要麼把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全身的骨頭折斷,要麼有兩個月的時間在感情上對這個嬰兒不管不顧。照我看,把全身骨頭都折斷對嬰兒還更好些。」為什麼呢?佩里認為,「骨頭能夠愈合,但如果嬰兒的大腦在兩個月內沒有受到必要刺激,就會影響到大腦的發育,造成永久的缺陷」。誠然,並非所有人都認為對嬰兒大腦的損害是不可挽救的。但科學研究確實證明,在感情上細心呵護嬰兒,對他的大腦發育至為重要。

《嬰兒》這本書說:「簡而言之,嬰兒受到關愛,就能學會愛人和接受別人的愛。」通常嬰兒哭的時候,等於在懇求父母:「看看我吧!」父母以仁愛的方式回應這樣的懇求,是很重要的。通過這樣的交流,嬰兒就意識到,他能夠讓自己的需要為人所知。這種交流也使嬰兒學習如何跟人建立聯繫。

「會不會慣壞了孩子?」

你也許會問:「要是每次孩子一哭我就回應,會不會把他慣壞呢?」有可能。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。一般來說,由於每個孩子的情況各不相同,父母需要確定用什麼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是最有效的。不過,最近有些研究顯示,當新生兒感到飢餓、不適、煩躁時,他身體的壓力反應系統會釋放出某些激素,他就哭起來,表示自己的不適。專家認為,當父母回應、滿足嬰兒的需要時,嬰兒大腦中的神經元就能建立一些聯繫,有助於他學會讓自己平靜下來。另外,梅甘·岡納醫生認為,回應、照顧嬰兒的需要,他身體釋放的皮質醇激素就較少。即使他煩躁不安,壓力反應系統作出的反應也會較快停止。

瑪爾塔·埃里克森說:「事實上,嬰兒要是一哭就總能很快受到照應(特別是6到8個月大的時候),哭的次數就比那些哭半天也無人理睬的嬰兒要少。」嬰兒哭的時候,你的反應每次要有所不同,這也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你每次都用同樣的方式回應孩子,例如喂他吃東西或抱他,就可能真會把他慣壞了。有時,僅是對孩子說幾句話,表示你知道他哭了,就足夠了。或者靠近孩子,對他耳語幾句,也會有效。又或者用手輕拍他的背或肚子,也能管用。

東方有句話說:「嬰兒生來就是要哭的。」對嬰兒來說,表達自己需要的主要方式就是哭。要是每次你的懇求都無人理睬,你會有什麼感覺呢?嬰兒只能依靠別人照顧,要是每次他懇求關注,都受到冷落,他又會有什麼感覺呢?答案不言自明。那麼,誰應該回應嬰兒的懇求呢?

誰來照顧嬰兒?

最近在美國舉行的一次人口普查顯示,從剛出生到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中,百分之54並非由父母,而是經常由外人來照顧。很多父母也許雙方都要工作,才能維持家計。只要可能,不少做母親的會休產假,以照顧新生兒幾個星期或幾個月。但之後誰來照顧嬰兒呢?

關於這個問題,當然不存在什麼現成的規則可循。不過,父母應該謹記的一點是,幼年時期對孩子來說至為關鍵,孩子在這段時期容易受到傷害。父母雙方要一同嚴肅認真地考慮誰照顧孩子這個問題。在作決定時,必須好好考慮所有選擇。

美國兒科研究院的約瑟夫·贊加博士說:「情況越來越清楚顯示,即使讓孩子在最好的安排下受到照管,也不能替代父母應該陪伴孩子的時間。」有些專家擔心,在託兒所的嬰兒沒能跟照顧他們的人進行足夠的互動交流。

有些在職母親由於意識到滿足孩子的需要至關重要,就決定留在家裡好好照顧孩子,讓他們在身心方面健康地成長,而不是讓其他人代勞。一位女子說:「照顧孩子令我深感滿足,我相信沒有任何工作能帶給我這麼大的滿足。」當然,由於經濟壓力,不是所有母親都能全時照顧孩子。很多做父母的別無選擇,只能把孩子送到託兒所,所以他們格外努力,跟孩子在一起時盡量給他們更多關愛。類似地,很多單親家長也因為謀生而無法全部時間照料孩子,但由於在養育孩子方面付出很大努力,結果也收到良好成效。

照顧孩子令人興奮,充滿快樂,但同時也費心費力,絕不容易。你怎樣才能成功呢?

[腳注]

^ 2段 在本期系列文章中,《警醒!》會引述一些深受敬重的專家的觀點,這些專家深諳育兒之道,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能對父母有所啟發和幫助。當然,必須承認的是,專家的意見常常隨著時間過去而發生變化。相比之下,本刊一貫倡導的聖經標準則始終如一,從未改變。

[第22頁的附欄或圖片]

沉默的嬰兒

日本一些醫生說,不哭也不笑的嬰兒數目在增加。兒科醫生柳澤慧把這些嬰兒稱為「沉默的嬰兒」。為什麼這些嬰兒不再表達自己的感情呢?有些醫生認為,出現這樣的情況,是因為父母沒有親切地撫摩摟抱嬰兒。這使嬰兒感到無助,無可奈何。一種理論認為,當嬰兒對溝通的需要一再被忽視或曲解,最後他就不再試圖與人溝通了。

布魯斯·佩里博士是得克薩斯兒童醫院的精神病科主任,他認為,如果嬰兒在特定時期沒有受到適當刺激,他大腦中跟同情心有關的區域可能就不會發育。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,如果嬰兒的感情極度受忽視,嬰兒也許就會無可挽回地喪失同情他人的能力。佩里博士認為,濫用藥物、酗酒、青少年暴力事件,其中有些可能跟當事人幼年時未受關愛有關。

[第23頁的圖片]

母親跟嬰兒言語交流,彼此的關係越發親密

[第20頁的精選語句]

簡而言之,嬰兒受到關愛,就能學會愛人和接受別人的愛。——《嬰兒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