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内容

跳到目录

次经福音真的揭露了耶稣不为人知的事吗?

次经福音真的揭露了耶稣不为人知的事吗?

次经福音真的揭露了耶稣不为人知的事吗?

“这是个重大发现,肯定会令很多人不知所措。”“早期基督教的历史恐怕要重新诠释。”当失传了1600多年的“犹大福音”(参看上图)得以面世时,一些学者十分雀跃,发表了以上略带夸张的言论。

再一次,“次经福音”成为热门话题。有些人声称,这些著作披露了耶稣某些重要的事迹和教诲,是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的。但“次经福音”到底是什么呢?关于耶稣和基督教的真理,这些著作真的透露了圣经没告诉我们的事吗?

正典与次经福音

在公元41到98年期间,马太、马可、路加和约翰分别写了关于“耶稣基督的历史书”。(马太福音1:1)这些历史书又可以称为福音,意思是关于耶稣基督的好消息。(马可福音1:1

关于耶稣的生平事迹,虽然有很多口传故事和不同的著作,但只有马太、马可、路加和约翰所写的四本福音书才被视为是上帝启示的,因此被纳入圣经正典中。这四本福音书详述了耶稣在地上所做的事和所教的道理,“都是真实”的记载。(路加福音1:1-4;使徒行传1:1,2;提摩太后书3:16,17)在《希腊语经卷》所有早期书目中都有这四本福音书。由此可见,没有人有任何理由质疑这四本福音书的正典地位,它们确实是上帝话语的一部分。

然而,后来有其他著作陆续出现,也被冠以福音书的名称,称为次经 *福音。

公元2世纪末,里昂的伊里奈乌在他的书中说,一些离经叛道的人写了“大量内容荒谬失实的著作”,包括“由他们杜撰,旨在迷惑无知的人”的福音。这些次经福音因此被视为是毒害人心的,不但不该读,甚至不该拥有。

可是,这些著作因被中世纪的修士和抄写员辗转传抄而流传了下来。19世纪,研究次经的人渐渐多起来,很多文本和次经校勘本,包括一些福音书也陆续被发现。今天,这些著作还译成多种主要语言,在各地发行。

次经福音荒诞失实

次经福音所谈的人物,往往在圣经的福音书中很少甚至从没提到。其中一些记载据称发生在耶稣的婴孩时期。请看看一些例子。

◼ “雅各福音”又叫“马利亚的诞生”,记述马利亚出生、长大和嫁给约瑟的故事。这本福音被称为宗教的神话传说,实在一点都不奇怪,书中提倡马利亚是“卒世童贞”,显然旨在歌颂赞扬她。(马太福音1:24,25;13:55,56

◼ “多马圣婴福音”记述耶稣童年的事,主要是关于他从5到12岁施行的一些神迹,内容荒诞无稽。(参看约翰福音2:11)书中描述耶稣顽皮捣蛋、小气易怒、有仇必报,曾用神迹去报复老师、邻居和其他小孩,令他们瞎眼跛脚,甚至死于非命。

◼ 有些次经福音,比如“彼得福音”包含耶稣受审、被处死和复活的经过,另一些福音如“尼哥德慕福音”里的“彼拉多行传”,主要是描述以上记载涉及的人物。由于书中提到的一些人和事纯属虚构,因此这些著作绝不可信。“彼得福音”力图为本丢·彼拉多开脱,把耶稣的复活描述得稀奇古怪。

次经福音与离经叛道的事

1945年12月,在上埃及(埃及南部)哈马迪村附近,有些农民无意中发现了13份纸莎草纸抄本,包含的文本共52份。这些文本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,据称由诺斯替教这个宗教哲学教派所写。这个教派的主张渗杂了神秘主义、异教思想、希腊哲学、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主张,大大腐化了一些自称基督徒的人。(提摩太前书6:20,21

在哈马迪村附近发现的文本包括“多马福音”“腓力福音”和“真理福音”,这些著作把诺斯替教中带神秘色彩的主张说成是来自耶稣的。至于新近发现的“犹大福音”,同样被列为“诺斯替福音”。书中描绘的犹大非但不是叛徒,反而还是唯一知道耶稣身份的使徒。另外,根据一个专家说,这本书只是把耶稣形容为一个教人明白真智慧真知识的老师,而不是舍命为人赎罪的救主。可是,上帝启示人写下的四福音书却清楚表明,耶稣是为了赎去人的罪而牺牲生命的。(马太福音20:28;26:28;约翰一书2:1,2)显然,“诺斯替福音”一心要削弱而非强化人对圣经的信心。(使徒行传20:30

只有正典福音才可信可靠

一经考究,次经福音的真面目就原形毕露了。跟正典福音比较一下,你不难看出次经福音不是上帝启示的话语。(提摩太后书1:13)写这些福音书的人并不认识耶稣或他的使徒,根本不可能透露关于耶稣和基督教的真理。不但这样,这些著作所记载的事都是凭空捏造,荒谬失实,不能帮助人认识耶稣和他的教诲。(提摩太前书4:1,2

圣经四福音书的执笔者却完全不同。马太和约翰是耶稣的十二使徒,马可和路加则分别是使徒彼得和保罗的亲密同伴。他们都是受上帝的圣灵引导写成四福音书的。(提摩太后书3:14-17)因此,四福音书的记载十分完整而全面,足以帮助人看出并相信耶稣“是基督,是上帝的儿子”。(约翰福音20:31

[脚注]

^ 译作“次经”的希腊语词意思是“隐藏”,本来是指向教外人隐藏、只让教派成员看的文本,后来被用来泛指所有没被纳入圣经正典的著作。

[第18页的图片鸣谢]

Kenneth Garrett/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